孩子上了幼儿园还在尿床,妈妈半夜起来换床单、爸爸偷偷捏鼻子,全家围着“地图”打转的尴尬,不少家庭都有。其实,夜间遗尿并非罕见,关键是怎么正确应对。
尿床≠懒,先分清正常与“异常”
5岁前,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偶尔尿床属自然过程。如果孩子每周尿床≥2次,且持续3个月以上,就要考虑“遗尿症”。家长可先记录“尿床日记”:日期、饮水时间、尿量、情绪,为下一步就诊提供线索。
排查诱因,先从生活下手
晚饭后两小时限制汤水、牛奶、西瓜等高水分食物;睡前提醒排尿一次;鼓励白天规律喝水,减少晚上“报复性”灌水。同时注意孩子是否便秘,大便挤压膀胱也会触发尿床。
家庭训练小妙招
1. 尿湿报警器:内裤里夹小型感应器,滴尿就“滴滴”叫醒,逐渐建立条件反射。
2. 奖励图表:干贴一颗星,集满7颗星可换小玩具,用可视化方式强化成就感。
3. 夜间定时抱厕:设定凌晨1点、4点闹钟,由家长带孩子去厕所,慢慢把排尿时间提前到可自行醒来。
什么时候去医院?
若孩子≥5岁仍频尿床,或突然复现并伴随尿痛、多饮、情绪差,建议就诊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儿童神经内科或生长发育科,电话18024563970,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号17楼后栋。医生会结合尿常规、B超、腰骶椎检查,判断是单纯性遗尿还是其他因素。
医生常用应对手段
在专业评估后,部分孩子可用“去氨加压素”减少夜间尿液生成,或辅以行为矫正课程;如果存在注意力缺陷、焦虑等共病,医生也会同步给出心理支持方案,让孩子白天夜里都更放松。
家长情绪也关键
责备、晒床单只会让娃更紧张。试着说一句:“没事,爸爸小时候也画地图,咱们一起想办法。”减少羞耻感,坚持2-3个月科学训练,大多数孩子都能把“地图”越缩越小,直消失。
上一篇:心理干预对儿童遗尿症的作用
下一篇:没有了
· 孩子老尿床怎么办